中新網9月6日電 據國家文物局網站消息,科技考古口號考古9月6日,助力實施長江口二號古船整體打撈遷移的水下主作業船“大力號”駛離停泊碼頭,起航前往長江口二號古船遺址現場,長江正式啟動古船整體打撈和遷移,古船標志著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打撈古船考古與文物保護項目進入關鍵期。
7月6日,啟動古船整體打撈遷移工程海上預處理階段作業完成后,硬核在國家文物局的科技考古口號考古大力支持和具體指導下,上海市文物局迅速鋪開古船整體打撈和考古等各項工作,助力一方面,水下會同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開展古船整體打撈遷移海上作業的長江前期準備工作;另一方面,對近期水下調查發現的古船文物進行了清理和初步研究,為后續古船整體打撈遷移后的打撈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打下基礎。
在近幾年的水下調查和整體打撈預處理階段,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已經提取、清理了部分古船相關出水文物。在最近預處理階段時,古船北部同時發現了船舵和鐵錨。船舵的舵桿殘長5.6米、直徑42厘米,裹有52道寬約7厘米鐵箍起到加固作用;舵柄由鐵箍將3根木材緊箍而成,最長處約6.26米。鐵錨為四爪錨,長3.3米(不含鐵環),是目前國內發現較大的古代四爪鐵錨,從另一個側面為長江口二號古船的“體量最大、保存最為完整”提供參考數據。
鐵錨三維模型效果圖。圖片來源:上海市文旅局目前已經清理的600多件出水陶瓷器大多產自景德鎮窯,包括“同治年制”款綠釉杯、粉彩二甲傳臚圖杯、豆青釉碗等。在清理瓷器時,專業人員在一只高60厘米的清同治景德鎮窯豆青地堆白青花松下高士圖雙耳瓶中,發現并清理出了50只青花團龍紋杯,為揭秘古船和研究晚清社會生活圖景提供了物證。
此外,還清理出了一批可能產自江蘇宜興窯和福建地區窯口的陶瓷器。古船整體打撈出水后,文物考古專業人員將根據古船考古和文物保護方案,圍繞古船遺址形成過程、建造技術、航線等課題展開全方位研究,最大程度地發掘古船的科學、歷史、藝術、社會和文化價值。讓文物“開口”說話,為世人揭秘長江口二號古船蘊藏的大量謎題。
此次古船打撈遷移采用的是世界首創“弧形梁非接觸文物整體遷移技術”,在海上現場作業時,將由“大力號”在古船四周下放22根巨型弧形梁,形成一個巨大的半圓柱沉箱,把古船及其附著的厚厚泥沙與海水“滴水不漏”地包裹起來。因此,端板—縱梁框架整體組裝是前期陸上準備工作的重點。端板—縱梁框架整體是由22根弧形梁連接形成一個長48米、寬19米的半圓柱箱體基座,其組裝精度將直接影響海上弧形梁穿引。
豆青地堆白青花松下高士圖雙耳瓶。圖片來源:上海市文旅局為了海上現場施工順利推進,項目團隊對端板—縱梁框架進行了陸地整體組裝。歷經50多天的日夜奮戰,最終2個端板、4根縱梁共16節短梁完成組裝。同時,順利完成了端板下沉輔助裝置調試、發射架組裝、管線連接調試、控制室傳感器調控、樁筒焊接、吊梁安裝等準備工作。
“大力號”到達海上施工現場后,將實施端板—縱梁框架整體下放工作,隨后逐根進行弧形梁的掘進穿引,并完成全部22根弧形梁穿引工作,把古船及周圍泥沙、海水包裹起來,形成古船沉箱。
整個海上作業時間預計花費2到3個月時間,隨后將由古船專用打撈工程船“奮力”輪,把總重量1萬余噸的古船沉箱同步提升出水,“懷抱”古船沉箱送入“奮力”輪中部開口處,再直接經海上運輸,整體駛入楊浦上海船廠舊址1號船塢坐底,最后將古船沉箱安全卸載。1號船塢將成為長江口二號古船永久的“家”,未來在這里將同步開展古船考古發掘、文物保護和展示教育。(完)
硬核科技助力水下考古 長江口二號古船考古打撈啟動
硬核科技助力水下考古 長江口二號古船考古打撈啟動
硬核科技助力水下考古 長江口二號古船考古打撈啟動
硬核科技助力水下考古 長江口二號古船考古打撈啟動